引言
2025年6月,外媒谣传美国B-2隐身轰炸机在空袭伊朗核设施时横穿中国领空,称中国雷达无法探测。然而,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丹·凯恩在6月22日五角大楼发布会上明确表示,代号“午夜之锤”的行动中,7架B-2从美国本土起飞,经大西洋、地中海和中东轰炸伊朗,未涉及太平洋或中国。中国拥有全球领先的反隐身雷达系统和拦截手段,B-2的脆弱性及战略风险更使其无法隐秘进入中国。
正文
一、官方行动路线彻底驳斥谣言
美方确认飞行路径未涉中国
美国“午夜之锤”行动细节由丹·凯恩在2025年6月22日公开披露。7架B-2轰炸机从美国本土起飞,向东跨越大西洋,取道地中海、以色列、叙利亚和伊拉克领空,最终打击伊朗核设施。全程避开太平洋方向,未接近中国领空。为保障安全,美军还派出部分B-2作为诱饵向西飞行迷惑敌人,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。这一官方信息直接否定了“横穿中国”的荒谬说法。
B-2行动暴露战略谨慎
美军在行动中对穿越中东国家领空都极为谨慎,使用诱饵机队并限制通信。面对中国,这种谨慎更显必要。战机入侵领空易引发外交纠纷或军事误判,美国深知风险。2025年中美关系背景下,美国在贸易等领域已多次对华妥协,不敢冒险挑衅。
二、中国反隐身能力构建“天网”屏障
地面雷达系统精准锁定隐身目标
中国已部署多款专业反隐身雷达。DWL002被动探测雷达系统利用电磁辐射实现无源定位,在500公里范围内可识别雷达反射截面小于1%平方米的目标。YLC-8B和JY-27A作为第四代米波雷达,对B-2等隐身战机的探测距离达250-350公里。这些雷达通过数据链实现三军实时共享,可引导防空系统精准拦截。052D型驱逐舰还装备海军版JY-27A雷达,将反隐身范围拓展至西太平洋。
空中与卫星系统协同防御
中国反隐身体系涵盖多维度手段。空警500预警机、光学红外卫星及量子雷达组成协同网络,可捕捉B-2的红外信号与电磁特征。此外,中国自主研发的攻击-11无人机采用与B-2相同的飞翼布局,雷达反射面积相当,为反隐身雷达设计提供高精度模版。歼-20和歼-35等隐身战机作为拦截利器,进一步强化应对能力。
三、B-2自身局限与战略风险
维护成本高且出勤率低下
B-2轰炸机面临严重老化与保障问题。每架造价超20亿美元,飞行后需在恒温恒湿机库维护,单次费用达数百万美元。机队共19架,服役约30年,实际可用仅6-7架。2025年“午夜之锤”行动中,美军出动所有可用B-2,但诱饵机队一架(呼号MYTEE 14)因故障滞留夏威夷,凸显其脆弱性。
入侵中国领空风险不可承受
B-2最高速度仅0.9马赫,机动性差,一旦被雷达锁定,易被四代机击落。若冒险进入中国领空,将触发严重外交危机。中美综合国力对比下,美国在贸易等领域已多次对华让步,不可能为短期行动冒冲突风险。
总结
B-2轰炸机从未进入中国,根源在于行动路线避华、中国反隐身能力全球领先,以及B-2自身局限。美军官方数据证实其路径远离太平洋,中国雷达、卫星及战机组成的“天网”可500公里内精准探测B-2,加之B-2老化与高维护成本,美国不敢冒险引发误判。这一现象凸显中国国防实力的战略威慑。
责任编辑:过博文